今年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发布了对2019年12月结题项目的绩效评估结果,厦大经济学科报送的五项结题项目均取得了优异绩效,其中,陈海强项目获得“特优”,何晓萍、李迎星、潘越、谢沛霖项目获“优”。
据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在项目结题一年后,对已结题项目实施绩效评估。通过绩效评估,促进资助项目研究质量提高,扩大管理科学研究成果的显示度与影响力,促进学科发展。绩效评估评价为特优、优秀的项目主持人再次申请项目时,同等条件下将优先考虑资助。
项目简介
陈海强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具有时变门限值的门限模型的估计与检验:理论与应用”,通过允许门限值具有时变性来捕捉门限模型中区制转换机制因经济环境改变而产生的时变特征,从而进一步扩展了门限模型的应用范围。项目理论成果用于检验国内货币政策是否存在具有时变特征的门限效应,并利用时变门限模型预测国内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未来发展趋势。
何晓萍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居民家庭绿色低碳行为研究”以居民家庭为研究对象,对环境行为的模式及绿色导向的行为转变进行分析。该项目主要采用调查研究和计量分析方法,识别了居民家庭绿色低碳行为的模式和分布,揭示了驱动绿色低碳行为的关键动因,分析了行为转变可在多大程度归因于政策干预。研究结果为国家低碳行动战略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李迎星副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面板数据的政策评估方法:计量理论与应用” 利用面板数据横截面的相关性,结合充分降维技术以及其他外生预测变量信息,提出了新的政策效应评估方法,并将其用于分析房地产限购政策、信用风险评估、医疗效果诊断、生产一致性核准等实际问题上,为相关部门进行决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
潘越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圈层文化与公司财务行为:基于方言视角的研究”从方言视角展开了文化与公司财务行为的系统研究。项目主要采用实证研究分析方法,清晰且科学地度量了我国方言特征差异所形成的文化差异性和文化多样性指标,并厘清了方言所代表的文化差异以及文化多样性对公司财务行为的作用机理,证实了文化这一非正式制度因素对公司治理、企业创新、融资约束和风险承担等财务行为的重要影响,项目的研究结论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公司财务行为中的传统文化基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
谢沛霖副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期权微观结构模型与股票风险系数模型:基于跳跃扩散过程的理论建模与实证分析”从造市商的视角研究跳跃过程以及随机波动度对期权买卖价差的影响,建立金融理论模型并推导出均衡下的定价与买卖价差。基于经济理论建模进一步了解跳跃成分彼此之间是如何通过非线性的组合来影响金融市场期权的买卖价差与解释了目前已发现的期权买卖价差的特别现象。研究提供了业界在面对跳跃与随机波动下,多期动态对冲的期权定价解析解、动态对冲方式以及相应的买卖报价策略分析。
(经济学院 潘小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