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贸名人论坛第149讲顺利举行

 

66日上午,国际经贸名人论坛第149讲在经济学院D209举行,论坛由彭水军教授主持,黄建忠教授、张明志教授与林季红教授等参加了讲座。南开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APEC研究院院长盛斌教授为老师和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中国经济再平衡的政治经济学”的精彩演讲。

 

盛斌教授基于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问题来介绍中国经济再平衡的政治经济学,深入浅出,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中国经济近几年来呈现交替波动,目前形势不容乐观并存在下行风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盛斌教授分别从中国经济增长的传统机制、传统体制、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特征、传统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风险、中国经济增长新旧机制的比较、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体制、转型的短期两难、坚持再平衡方向,重启市场化改革、长期再平衡的政治维度、再平衡的关键措施与改革障碍、前瞻与结论展现了一个精彩纷呈的中国经济再平衡政治经济学风貌。

 

盛斌教授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传统机制主要依赖于投资驱动,主要通过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扩张来进行,其中财政支出的主要投资流向为出口部门制造业、房地产和基础设施,财政收入如税收、土地、矿产资源、收费、罚款等将带动货币信贷扩张进行投资。中国经济增长的传统体制主要由银行体系、居民、政府和国有企业主导,个体和民营企业没能扮演应有的角色。在这样的传统体制、机制之下,传统经济增长呈现出一些特征,宏观层面而言产能过剩、贸易盈余,微观层面上投资效率低下、财务杠杆率高,货币层面则表现为货币与信贷周期。

 

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低消费等传统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必将遭遇资源供给约束、生态环境约束、国际市场约束、投资信心与预期约束,只有建立起消费驱动的新机制才能突破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取得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成果。消费主要由居民消费和政府购买两部分组成,通过出台一揽子政策、依据人口结构变化来促进居民消费,而政府购买方面则倾向于扩张财政民生开支方面。盛斌教授在此基础上比较了中国经济增长新旧机制,内在驱动力、政府角色、宏观特征、国际影响等方面,明晰二者的区别并突出了新机制的特征。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体制应该建立在多元化金融市场、多元化收入的居民、政府和所有企业之间,补足民营经济应有的位置。

 

然而,从短期来看,中国经济新旧增长体制、机制转变面临着两难选择,即“稳增长”和偏离转型路径。在稳增长中,居民消费虽路径正确,但调整过于缓慢,投资立竿见影,但重回老路。出口上进行退税与贬值,但恐再引摩擦。货币刺激上具有政策空间,但具有不确定的风险。偏离转型路径的各种短期迹象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缩减贸易盈余主要体现为投资增加,中央政府低调与分散型财政刺激与定向货币结合,各地方重拾大规模投资刺激方案,而民间投资不足。尽管如此,仍应坚持再平衡方向,重启市场化改革,实现稳定、平衡、包容、智慧和绿色的高质量增长。挖掘已有红利空间,释放新的红利潜能,如人口、结构变化、城市化、市场化红利等。从长期再平衡的政治维度而言,面临着意识形态与思想束缚,如市场化道路的选择、国进民退与执政基础、政府行政干预与社会管控之间的权衡。利益集团的博弈中也面临着历史经验和当前僵局的权衡。

 

在此基础上,盛斌教授进一步提出了再平衡的关键措施和改革目标,为达到促进消费、降低储蓄与投资、提高投资效率、减少经常项目盈余等改革目标,可以在国有企业改革、民营企业改革、要素价格改革、社会保障改革、财政预算改革、收入分配改革上有所作为。这些改革目标能够顺利实施面临着来自各自赞成者和反对者的博弈,反对者力量尤为强大。

 

最后盛斌教授提出了一些前瞻性看法,认为经济再平衡是中国的“第三次改革”,是渐进的政治与经济过程,将使中国更加强健与富有竞争力,并进一步提高国际影响力和领导力。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强力的中央政府与领导人,有必要再次盯住国际条约下的贸易自由化。

 

演讲结束后,老师与同学们同盛斌教授进行了积极互动和沟通,最后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国经贸系)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86 592 )2186183
电子邮箱:jjcw@xmu.edu.cn
通讯地址:中国福建厦门大学经济楼
邮政编码: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