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下午,国际经贸青年学者论坛第55讲在经济楼N401举行,论坛由林季红老师主持,陈焰老师、彭水军老师、张少军老师等参加了本次讲座。英国杜伦大学商学院何新明副教授做了题为“Resource-based and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s on export channel selection and export performance”的精彩报告。
何新明副教授将交易成本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制度理论三种理论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以中国福建省195家企业的数据为样本,精辟的剖析了出口渠道选择和出口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次报告主要涉及的两个核心概念:市场导向与出口渠道选择。何新明副教授首先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基于资源基础理论提出的市场导向的概念是属于企业的一种资源,是指组织系统对市场信息的产生、传播和反应,因此具有市场导向资源的企业会关注消费者与竞争者的行为,并将市场信息作为制定战略的基础。而出口渠道选择是指出口企业如何在营销和分销上进行表现,具体来说,企业主要在层级模式与混合模式之间进行选择。在对关键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何新明副教授向大家介绍了该论文的主要贡献。已有文献在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对出口渠道选择的研究大多忽视了三个问题:第一,仅仅考虑成本最小化,而忽略了价值增加与创造;第二,忽视了渠道选择的意义和结果;第三,忽视了国家间制度的异质性及其对出口渠道选择、价值创造和出口绩效的影响。因此,何新明副教授在传统交易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引入资源基础理论以考察价值创造对渠道选择与出口绩效的影响,引入制度理论将国家间制度差异对出口渠道选择和出口绩效的影响纳入考察范围,如此一来也就弥补了现有文献的一些缺陷。
何新明副教授的报告主要基于三个假说:假说1,具有市场导向资源的企业更倾向于进行层级模式的出口渠道选择;假说2,母国与出口国之间的制度差异与市场导向和出口渠道选择之间存在正相关,制度差异越大,具有出口导向资源的国家就越倾向于选择层级模式的出口渠道;假说3,在制度差异一定时,企业的出口渠道选择与出口导向资源越匹配,企业的出口绩效越好。样本数据的实证检验结果完全支持这三个假说,因此,资源基础与制度因素对出口渠道选择与出口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在对实证结果进行介绍时,何新明副教授不仅对检验方法做了严谨的介绍,还详细地讲解了在利用问卷调查搜集数据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国际期刊对量表数据的最新要求,大家对这些最新信息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在整场报告的过程中,不时有同学就相关问题进行提问,何新明副教授不仅非常热情地解答了各位同学的提问,还高度赞扬了同学们的表现。现场呈现出良好互动的状态。最后,何新明副教授对本次报告的结论进行了总结,并解释了本篇论文的政策启示意义。本次报告在林季红老师简短而精辟的总结中完满谢幕,离场前,同学们再次对何新明副教授的精彩报告报以了热烈的掌声。
(国际经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