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中心举行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开题论证会

 

1011上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在经济楼D310室举行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收入倍增计划的实现路径研究(13ZD&029)》开题论证会。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院近百名师生出席了论证会。项目首席专家、中心副主任龚敏教授首先介绍了课题设计的研究思路;其次,由中心博士后谢攀博士汇报了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情况和迄今的进展;之后,子课题负责人靳涛教授、卢盛荣副教授、陈贵富副教授分别报告了子课题研究的具体思路及进展;最后,厦门大学社科处处长陈武元教授围绕课题展开以及课题经费管理等提出了相关指导建议。

 

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主持了开题论证会。李文溥教授首先代表课题组向所有为此项目的申报和前期研究做出贡献的领导和老师表示感谢。他表示,该项目的申报成功与宏观经济研究中心长期以来对中国经济运行的密切追踪、对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研究是分不开的。此外,课题申报过程中还得到了厦门大学社科处等学校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此课题的研究承接了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今年上半年顺利结题的、由李文溥教授作为首席专家主持的上一个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扩大国内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研究”的研究,因此,课题组得以在该项目申报的同时并开展一系列相关的研究。目前课题组已在多家国内一级学术期刊上发表数篇论文。

 

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中国经济下一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中国经济过去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积累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使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持续。长期以来,由于居民收入的增长始终落后于GDP的增长,导致了经济结构失衡等一系列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中央提出在2011年至2020年的时间内,使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收入翻番的收入倍增计划,试图以有效提高居民实际收入为切入口,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然而,收入倍增计划要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有效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并保证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龚敏教授表示,首先,要素比价扭曲(微观基础)以及政府对GDP增长率及财政收入的追逐(宏观体制性原因)是形成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原因。这一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投资驱动、出口拉动;同时,在收入分配层面,劳动者报酬占比持续下降,经济增长体现出利润驱动的特征。由此导致的“低消费”的结构失衡成为我国经济不能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矫正要素比价扭曲是我国经济在后赶超阶段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微观基础保障。其次,基于矫正要素比价扭曲而实现的收入倍增计划才是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最后,下一阶段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收入倍增计划的可行路径在于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应从现有的投资驱动、出口拉动利润驱动的增长模式转向旨在提高劳动者报酬占比、并使经济增长依靠“内需驱动”的“工资导向”的增长模式(wage-led growth);通过一系列配套的宏观政策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型,使经济发展建立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者报酬――扩大总需求――促进充分就业――扩大投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包容性发展战略上。

 

陈武元教授在致辞时对项目顺利开题表示祝贺。他表示,该项目的成功申报离不开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对于中国经济问题的深入研究和长期积累,也离不开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与经济学院其他单位的合作与交流。今后学校将继续加大对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建设的支持力度,希望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与经济学院继续加强合作,为厦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他要求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延续一贯以来的建设思路,扩展规模,开拓新的研究方向。最后,陈武元从课题管理的角度提出了许多建议,包括将定期的内部讨论纳入日程、形成机制,以期在思想的碰撞中探索新的研究空间;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严格执行预算,等等。

 

(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86 592 )2186183
电子邮箱:jjcw@xmu.edu.cn
通讯地址:中国福建厦门大学经济楼
邮政编码: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