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上午,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特聘顾问、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洛林教授造访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并再次应邀作客中心Seminar2013-2014学年秋季学期第七讲,在经济楼N118为经院师生带来题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调整的若干问题”的精彩讲座。本次Seminar由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主持。
王洛林教授的演讲关注三个主题:2013年上半年经济走势、下半年经济走势及2014年的经济态势判断,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改革开放。关于2013年上半年的经济走势,王洛林教授指出,在外部经济有所回暖的情况下,今年一、二季度经济增速仍然持续减缓,说明经济放缓是结构性的。从表面上看,是三大需求的下滑,而进一步探寻,可以归结出许多更深层次的因素:一、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对意义和绝对意义上都在减少,说明无限制的劳动力供给无以为继。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全要素生产率下降,说明经济增长的质量下降了。三、产能利用率仅达78%左右,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扭曲了投资结构。四、一贯粗放的增长方式加剧了环境和资源压力,使得经济增长难以持续。五、经济危机以来的宏观经济政策反应过度,提高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负债率,收窄了今后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空间。六、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进展缓慢。总而言之,在长期的、结构性的因素的主导下,经济进入了中速增长的新阶段,发展方式也到了不得不变革的时刻。
而今年第三季度的相对回暖,部分得益于制造业的补库存行为,然而主要还是受到政策的影响。王洛林教授指出,中央对经济应有“下限”的说法释放了政策红利,并主要通过对投资的影响带动了经济。虽然对第四季度的增速保持乐观的判断,他认为,2013年下半年的主导趋势还是以下行为主。对于2014年的经济发展态势,王洛林教授持有谨慎的乐观。在中央经济政策重视改革、看淡增长的情况下,下行压力仍将占据主导地位,但是经济的结构如果能够得到有效的调整,将能够保障长期内的经济平稳持续发展。
王洛林教授进一步探讨了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改革开放的关系。从1978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到2001年加入WTO,既往的三次较大规模的改革释放的改革红利促成了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也面临着这样的历史关口,需要以改革来破解产能过剩日益加剧、投资效率增长缓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刻不容缓、创新机制存在缺陷等历史遗留矛盾。开放与改革相生相伴,然而与改革不同,开放涉及对外界的博弈。如何减少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开放阻力、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格局,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和负面清单管理的思路或许是一个好的开始。
演讲结束,王洛林教授耐心细致地回答了师生们的提问。整场讲座长达两个半小时,年逾古稀的王洛林教授精神奕奕、娓娓道来,在场师生均为他深刻广博的见解和诲人不倦的精神所折服。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吴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