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是中国食品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赵昕东教授作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SEMINAR

 
3月14日上午,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2013-2014春季学期Seminar第二讲邀请华侨大学数量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赵昕东教授报告其最近研究成果,赵昕东教授报告的题目是:“什么决定中国食品价格变动:供给抑或需求——基于随机波动时变参数模型”。本次Seminar由中心副主任龚敏教授主持。
 
赵昕东教授开门见山地指出,作为我国CPI重要贡献成分的食品价格如果过快上涨,将会影响低收入居民的实际福利和社会大众的通胀预期,可以说与国计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政府部门试图以相应政策稳定食品价格时却难以回避一个问题,即食品价格受到粮食生产成本、汇率、自然灾害与食品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不同时期食品价格的决定因素也不尽相同,某一时期食品价格的主要波动原因难以明确。
 
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兴趣。既往关于我国食品价格影响因素的研究,有着眼于供给、有着眼于需求、也有着眼于货币供应等因素的,还有学者认为中国食品价格上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对何种因素起决定作用存在不同观点,也未能区分影响程度的主次及时效。此外,既往研究多采用固定参数的静态分析框架,假定各要素的影响力是始终如一的,这显然不能完全令人满意。为了探索我国食品价格变动的主要决定因素,以及探索这些因素的影响效力是否随着时间在不断变动,赵昕东教授建立随机波动时变参数(Stochastic Volatility Time Varying Parameter,SV-TVP)模型对此进行估计。
 
随机波动时变参数假设回归方程的系数为随时间变化的,且假设误差项的标准差随机波动。如此一来,对于不同时刻各要素的影响效力均可准确刻画,且能将未列入模型的影响因素包含于随机误差之中。模型设定后,赵昕东教授以Bayesian估计配合Gibbs抽样算法对模型进行了估计,发现从长期来看,需求因素对食品价格的拉动是小幅度缓慢增长的,供给因素则对食品价格的增速保持着稳定的1:1的拉动作用,可以确定为是影响食品价格的主因,自然灾害和货币政策对食品价格的影响相对较弱。
 
在此基础上,赵昕东教授进一步分析了1994、2004、2008、2011四个食品价格快速上涨的时期各因素的贡献,发现供给因素始终是主要原因,其他因素则在不同时期扮演过不同重要的角色。基于此,赵昕东教授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赵昕东教授的演讲直入主题、要言不烦、简练扼要。演讲后,在座师生就文章的所讨论的经济主题和技术问题与赵昕东教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仅交流环节就持续了接近一个小时,气氛十分热烈。
 
(吴华坤  石时)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86 592 )2186183
电子邮箱:jjcw@xmu.edu.cn
通讯地址:中国福建厦门大学经济楼
邮政编码: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