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下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双周Seminar2014-2015秋季学期第三讲在经济楼A501室如期进行。厦门大学杰出校友、中国中化集团原副总裁罗东江同志作客本次Seminar,就他亲身经历的国有企业市场化历程作了详尽深入的演讲。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主持了本次Seminar。
中化集团主业分布在能源、农业、化工、地产、金融五大领域,是中国四大国家石油公司之一,也是最早入围《财富》全球500强的中国企业之一。罗东江同志在中化集团长期任职,亲历了中化集团的改革与转型之路,对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国有企业在中国的市场化浪潮中遭遇的种种艰难挑战深有体会。结合自身经历,他将中化集团“三次创业”的历程娓娓道来,案例详实生动,令闻者如临其境。
中化集团的前身是中国进口公司,由中国革命的传奇人物、老革命家卢绪章同志奉党中央、国务院之命于1950年创立于天津,是中国外经贸部管辖的八大外贸进出口总公司的前身。自成立至改革开放,中化进出口总公司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国家进出口贸易计划的重镇,改革开放之后至1998年,它不但承担了进出口任务,也担当了市场经济试水者的角色,通过“第一次创业”,初步成为一家多元化经营的跨国企业。1998年,金融风暴席卷亚洲,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到了一个关键节点;中化石油业务的根基受到严重动摇,化肥业务的独家进口垄断权被打破。在此情形下,由于内部缺乏有效管控机制,公司出现了严重的支付危机,一度濒临破产边缘。面临改革的压力与挑战,中化领导及全体员工奋起改革,毅然收缩经营战线,严控风险,清理不良资产,最终在国家支持下度过了难关。痛定思痛,中化聘请麦肯锡公司重新设计了管理架构与审批流程,进行了深刻的改革,主动拥抱市场化浪潮,探寻“第二次创业”之路。最终,中化逐渐形成了能源、农业、化工、金融和酒店地产5大核心业务,在市场搏击之中站稳了脚跟。当前,中化又提出“第三次创业”的愿景,展望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外贸公司的干部、国企市场化改革的一线亲历者、中化集团第二次创业和改革的参与者与领导者之一,罗东江同志经历了中化集团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外贸公司到市场经济下的大型竞争性央企的凤凰涅磐,浴火重生,罗东江同志对这一段历程提供了详实可信、细致深入的观察与评论,与大家分享了国有企业改革、大型国有企业管理的深刻理解与多年心得经验,阐幽发微,“干货”十足。会后,李文溥教授指出:一般而言,科学研究以经验研究为基础。实践出真知,文理科皆然。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的最大区别是:它不能依靠实验室中可重复进行的受控实验,必须以大量、持续、长期的社会观察、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为基础。社会观察、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对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它甚至是所谓实证研究如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研究都不可替代的。因为统计数据的正确解读本身就需要对其所代表的社会经济事实的深刻理解;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只能揭示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对于之间因果关系的认识,则尺有所短。然而,科学研究的目的正在于揭示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高度重视社会观察、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做身边事的留心人,注意观察周边的社会现象,从成本最低的所在地区社会调查入手,把研究建立在社会观察、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获得的第一手知识基础上,是任何一个研究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的世界级社会科学家都必须遵循的基本研究路径。社会观察、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对于今天正力图走向世界的中国社会科学家,不仅是重要的知识来源,更是其走向世界的立身之本,是其能对世界社会科学发展做出贡献的沃土。每一个中国的经济学者都应该充分重视中国经济实践,重视社会观察、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倾听富有实践经验的实际部门同志的意见。罗东江同志的经历为国有企业市场化历程这一重要议题提供了长期、深入的持续观察,对经济研究者理解这一复杂事件背后的逻辑机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值得我们思考、回味和认真总结,从中找到研究的生发点,验证、思考、纠正自己的观点。

罗东江同志是厦门大学经济系计划统计专业1977级校友,曾担任中化集团副总裁、纪检组长、直属党委书记、总法律顾问、中国中化股份监事会主席、中化国际股份总经理、中化国际(控股)股份董事长以及远洋地产副董事长、方兴地产董事会主席等职务。在担任中化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期间,成功推动该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作为国内最早入围《财富》全球500强的中国企业之一,中化集团2014年名列全球五百强第107位,并于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被《财富》评为“全球最受赞赏公司”,位列贸易行业榜首位。
(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吴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