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7日下午,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和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的“双聘教授”赵燕菁老师在经济楼N302,为大家带来一场题为“价格理论:重建空间分析工具(THE PRICE THEORY: IN SEARCH OF THE TOOL OF SPACIAL ANALYSIS)”的学术讲座。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部分师生参加了讲座。
讲座伊始,赵燕菁教授即引用哈耶克、科斯等人观点,指出了新古典的价格理论、完全竞争假设的不合理之处,认为其之所以仍广泛被接受,只因其已成为一种范式,而只有范式才能取代范式。为了能同时解释市场诞生(城市出现)、报酬递增(城市扩张)、多样化(多中心),赵教授提出了自己独特的价格理论。
通过回顾价格理论发展的历史,赵燕菁教授指出竞争在实质上的消失,并逐步构建论文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应的函数关系。为了解决经济学中不同人之间效用的比较和加总的问题,赵教授创新性地提出“消费人”的概念(自然人每次消费就被计为一个独立的“消费人”),并且指出消费者行为的规则即为以最小的代价获得其所喜爱的产品。
就价格形成的问题上,赵燕菁教授基于阿尔钦规则将其划分为供给大于还是小于需求两方面。在供给大于需求时,生产者之间的竞争,最终决定均衡的价格。假定所有理性生产者的行为都是为了获得并最大化利润,通过结合熊彼特竞争,最优的价格,应当刚好使第N-1个生产者的利润为零;在供给小于需求时,消费者之间的竞争,最终决定均衡的价格,其为消费者在边际上愿意付出的最高代价。经过价格形成机制讨论,赵教授遂引出消费者与生产者争夺定价权的制度竞争,指出消费者竞争和生产者竞争的转化,意味着供给和需求对价格的影响不会是连续的。价格不是如马歇尔理论所述般连续地增加或减少,而是立即跌落(或跳跃)到生产者(或消费者)竞争决定的均衡点上。
紧接着,赵燕菁教授进行多样化、效用最大化与规模经济问题的探讨,认为效用(偏好)同预算,共同决定了产品的市场需求,偏好差异引发产品的多样化。而规模经济可以放松消费者预算不足的约束,却导致消费者的效用损失。同时赵教授将邻近且效用可以近似的替代的产品定义为哈耶克产品,并向大家详尽阐述了哈耶克(相邻产品)竞争的理论模型。
在提问环节,赵燕菁教授一一详细解答两院师生们提出的疑问,现场气氛活跃。在热烈的掌声中,讲座圆满结束。
(经济系 陆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