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杯”国赛两院学子喜拔头筹

 

11月20日下午,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广东工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联合承办的第十四届“挑战杯”中航工业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在广东工业大学落幕。此次比赛,厦门大学共有5支队伍入围决赛,经过前期的网络初评、集中复评以及决赛期间的作品公开展示和现场问辩,最终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贺东航、经济学院丁长发等老师指导,经济系2012级本科生蔡佳楠同学担任队长的参赛作品“土地流转、农民权益与新型经营主体:在流转中实现共赢—河南鄢陵模式分析”荣获特等奖,创下院学子在“挑战杯”全国大学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的最佳记录。
本届“挑战杯”比赛由广东工业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联合承办,开创了“挑战杯”自1989年创办以来赛事发展的新篇章,按照“大众化、国际化、产业化、常态化”的目标,围绕“开放、融合、协同、发展”的办赛理念,更加注重比赛作品的实用性,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在本次决赛中指出创新创业是时代的最强音,青年学生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挑战杯”是引领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的旗帜和品牌。“挑战”、“创新”、“国际化”也是我院学生的培养目标。多年来,经济学院和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始终秉承育人为本的理念,大力实施“质量立院”的战略,以稳定规模、提高质量为主线,充分利用国际教育学术资源,突出“学术品牌战略”和“多元化发展战略”,更新教育观念,以国际化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和培养机制改革,加速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科学构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经济人才培养体系,以“合力搭台、分类引导、点面结合、重在实效”为指导思想,以“计量经济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经济与管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本科生教育实践基地为平台,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等高水平科创竞赛为契机,通过实施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自主研发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自主开发的实验管理软件、邀请名家开设讲座、举办“经济纵横”科技学术节,营造“一系一品牌,一人一舞台”的科创竞赛氛围等举措,为两院学生提供多角度、全方位、高质量的教育环境和实践途径,成效显著。近年来,两院本科生在“挑战杯”等高级别赛事中捷报频传,在第十三届“大挑”中,由靳涛老师担任指导老师,金融系2010级王铭榕担任队长的参赛作品“中国民营企业技术进步与转型升级新征程——基于二次创业时期‘泉州模式’的调查研究”荣获全国二等奖,在Energy Policy、《管理世界》等国际国内顶尖期刊中硕果累累,在海内外升学深造的比例逐年增加,屡次荣获省部级优秀实践队伍等称号。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背景下,经济学院、王亚南研究院将继续狠抓创新型人才培养,进一步增强学院的核心竞争力,为加快实现把厦门大学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做出贡献。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办于1989年,历经20多年的发展,始终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契合国家发展战略,竞赛的规模、层次与影响力不断提升,作品类别日益丰富,涵盖了自然科学、科技发明、哲学社会科学调查研究等多个领域,每届参赛高校达千余所。本次竞赛决赛自启动以来,经过省级比赛、全国复审,最终共有318所高校的783件作品进入决赛,其中包括来自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等10所著名的港澳高校的40件参赛作品。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界、科技界、企业界、新闻媒体代表观摩了作品展。近年来,“挑战杯”竞赛不断探索创新办赛理念和形式,加强育人实效,努力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以赛促业的办赛新局面。
文/  方晨亮 林轶凡 
本届获奖队伍:
第十四届“挑战杯”中航工业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作品名称:土地流转、农民权益与新型经营主体:在流转中实现共赢—河南鄢陵模式分析
指导老师:贺东航(马克思主义学院)、丁长发(经济学院)、贺海波(马克思主义学院)、吴文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蔡佳楠(队长、经济学院2012级)、黄嘉妮(经济学院2012级)、林位廉(经济学院2011级)、何锐(王亚南经济研究院2013级)、赵青(法学院2011级)、马欣(法学院2012级)、常菁(法学院2014级)、张盈盈(法学院2014级)。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86 592 )2186183
电子邮箱:jjcw@xmu.edu.cn
通讯地址:中国福建厦门大学经济楼
邮政编码: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