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5日下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Seminar2015-2016学年秋季学期第五讲在经济楼D236教室举行,中心李静老师报告了最近的研究成果——“‘门当户对’加剧收入不平等吗?”,刘榆老师主持了本次Seminar。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婚配标准出现了显著的变迁,人力资本等通过自身努力能够取得的“自致性因素”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在自身的努力之外,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一国传统文化所固有的婚配决定标准往往具有强大的惯性,一些研究表明,家庭背景等“先赋性因素”因素的作用力在这一时期经历了先降后升的过程,说明“门当户对”这一传统的择偶观仍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同一时期,我国的收入不平等情况日益严峻,2014年基尼系数高达0.469。“门当户对”的婚恋观及其所致的阶层固化与收入不平等是否存在联系?
利用CHIP家庭数据,李静老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反事实”的实验。通过将原始数据的泰尔指数、家庭成员职业阶层匹配程度与随机组合的“反事实”样本进行比较,她得到了收入不平等与婚姻匹配模式“非自然”的固化趋势;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更进一步地衡量了婚姻匹配模式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其中,将夫妻的职业阶层匹配视为“自致性因素”主导的正向匹配,将夫妻双方父亲的职业阶层匹配视为“先赋性因素”主导的“门当户对”,发现“门当户对”的趋势在样本期内确实有所加强,且这一婚配模式加剧了家庭收入不平等。她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李静老师的研究切入角度新颖独到,引起了在座师生极大的兴趣。汇报结束后,在座师生纷纷就研究中的实验设计等方面提出问题,气氛活跃。
(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吴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