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室主任刘霞辉研究员做客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Seminar 2016年第15讲(总第201讲),在经济楼A501教室带来题为“经济增长阶段跨越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的精彩演讲。
刘霞辉研究员首先援引世界银行关于高、中、低收入国家的划分标准,回顾1960年代至1990年代间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成长历程,结果发现,除了日本、亚洲四小龙、希腊、葡萄牙、智利等8个经济体之外,其余国家无一例外地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的陷阱之间,无法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刘霞辉研究员指出,中国自2010年成为高中等收入国家之后,迄今已有6年左右的时间徘徊其间。中国经济正在面临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现实挑战。

随后,刘霞辉研究员以日本、亚洲四小龙、泰国、巴西、阿根廷等经济体为例,从人均GDP增长、资本产出比、产业结构、人力资本水平等四个方面,比较成功和未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的经验特征。结果发现,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具有如下基本特征:较高的人均GDP增长速度;较低的资本—产出比;较高的资本的利用效率;第一、第二产业的占比较低,第三产业较为发达;人均受教育水平更高。
那么,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症结何在呢?刘霞辉研究员指出,这可以归结三个方面:其一,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断裂,可能导致增长停滞;其二,低效服务业的蔓延,可能导致人口漂移和鲍莫尔成本病;第三,人力资本提升型消费的落后,使得持续增长动力受阻。

为了使中国经济免于出现症结之中,刘霞辉研究员对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出了六点建议,包括: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创造个人、企业、政府三者利益一致的经济环境,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动员型经济的转型,明晰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推进市场化改革,深化财税制度改革,以及创造明确的利好预期。
刘霞辉研究员的演讲议论畅达,鞭辟入里,引发了师生们的广泛共鸣,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