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晚,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在厦门大学经济楼N402进行了一场题为“国际国内新形势与一带一路全程考察报告”的讲座。300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何教授幽默风趣、激情澎湃的演讲受到广大师生的极大欢迎与响应。
本次讲座是南强学术讲座第811讲,厦大朱崇实校长也莅临了本场讲座,并为何茂春教授颁授了南强学术讲座的纪念牌。
首先,何教授进行了国际、国内形势分析的简单介绍。其分析方法包括实证的科学量化分析与非实证的心理分析、经验分析等等。他提到,了解形势不仅要了解方法,还要了解方法论,与时俱进、带着问题、多维比较、跳到圈外看形势;了解当今天下大势要把握两个主要切入点:全球化与中国崛起,这两个切入点的连接点恰恰是今天讨论的中心——“一带一路”。
何教授认为,全球化是以人的价值为本位,以市场经济制度为基础,以法治为保障,以危机为主要推动力的不断加深的一体化过程,简单来说即全球一统的过程。当今社会科技与思想突飞猛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与游戏规则的共识将逐渐形成,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和区域一体化逐步推进,和平与竞争会有效整合全球资源,国际一统大同的合作新平台逐步建设,最终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一向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发展的中国的崛起,是世界的福音。中国现如今软硬实力增加,在国际社会中影响力扩大,但若要真正实现中国的崛起,实现自己的全球化,便要进行“一带一路”的发展与实施。
谈到当今世界发展形势,何教授认为全球化表面矛盾冲突不断,但实则各国文明不断融合。当今世界货物、服务、资本与人才四大市场基本统一,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全球化治理有序有章有法,各国相互依赖程度加深,进入缓慢复苏的“新常态”。新兴国家成为世界经济复苏主力,中国经济领跑世界经济。何教授认为,带动其他国家的发展和繁荣是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
那么什么是“一带一路”呢?何教授对此做了详细阐述,“一带”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指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完善我国经济的布局与结构,习近平、李克强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一带一路”包括六条经济走廊的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随着“一带一路”的逐步建设,最终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面实现现代化的两个百年目标,实现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变,实现中国全面复兴与崛起的“中国梦”。
何教授提到,“一带一路”是中国“走出去”的开放政策的升级版,为了扩大发展空间,建设规模经济,产业与改革升级,该战略势在必行。“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机遇与危险并存,中国对内要逐步打通各省壁垒,加快互联互通,对外加大海外护商能力,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保持结伴不结盟的外交准则,发展经济,互惠双赢。
讲座最后,何教授对于世界新格局下中国的未来形势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与听众就中美关系、中欧关系、中日关系、南海问题等进行了简单讨论。何教授丰富的实地考察经历、精彩的演讲令在场听众对世界新形势与“一带一路”有了深刻而清晰的认识,令人回味无穷。
(WISE2016MA 罗永祥 陆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