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香港大学冯氏基金讲席教授、亚洲环球研究所主任陈志武教授来访经济学科,为两院师生做了一场题为“文明变迁的金融逻辑——量化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的讲座,经济学院副院长朱孟楠教授主持了讲座。
陈志武教授首先回忆起2000年回到中国作讲座的情景,由于金融体系不完善,当时陈教授所研究的期权期货几乎无人理解,这引发了陈教授对在不发达地区研究金融意义的基本问题的兴趣,他想要研究金融对人类的意义,以及没有金融市场的人类都做了什么事情。陈教授展示了Gregory Clark的论断:“人类历史上只发生了一件事,其他细节都不重要”“除工业革命外其他历史无须研究”,以及Diamond的研究结论:“发明定居农业使身高下跌”“因此定居农业是人类错误决定”。他批评了这些说法,因为他们只用生产力作为判断文明进步的唯一重要标准,这会忽略一些人类所关心的事物,例如事实上1200年以来,西欧每十万人口每年凶杀死亡人数显著下降。陈志武教授从此引出历史研究除了生产力标准外,更应该考虑“风险”这个角度,这也是整场讲座的脉络所在。
为了走出“唯生产力”,陈教授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如何测度人类的文明程度。他举出了一些角度,例如暴力死亡率:根据研究显示,游猎原始社会一年有25%~30%的男人会死于暴力凶杀,而随着时代变迁,战争死亡率逐渐减少;根据计量结果显示,游牧民族进攻中原汉族的频率随着降雨稀少而上升,随着降雨充沛而下降。最后陈教授得出结论,不只是中国历史如此,古埃及、玛雅文明皆如是。原始社会以来,气候变化、地球异动、季节轮换迫使人类寻求暴力。而人类历史,是跟风险抗争的历史,包括技术变迁史、文化史、制度史、金融史都是想办法降低天灾给人类带来的打击,使风险事件不至于影响生存。
接着陈教授介绍了人类为了降低风险都有哪些方法。例如迷信,陈教授给出中国古代祭天,新几内亚渔民迷信程度以及杀巫现象的统计结果,解释了迷信能带来“掌控的幻觉”、有利于稳定情绪和心态。例如技术革命,相关例子有贾瑞雪关于甘薯和农民起义的统计关系等。例如社会机制创新、组织创新,例如人类早期普遍的母系社会特点,以及定居农耕后为何“一妻多夫”过渡到“一夫多妻”。陈教授这里特别关注了定居农业为人类社会的意义,它创造了产权、姓氏以及文化,伦理道德。而这些是隐形金融交易得以执行的制度架构。然后陈教授讲述了金融工具对人类的作用,例如领薪日贷款虽然是高利贷,却有效降低贷款破产率、偷盗率、急病发病率等。
在讲座的最后,同学们提问非常积极。例如面对同学关于房地产的问题,陈教授认为在中国缺乏投资品的情况下,房地产除了使用品还具有投资品特点;又例如同学关于历史研究的问题,他认为定量方法比起传统定性方法研究更加具有应用性。
陈志武,香港大学亚洲环球研究所所长和冯国经冯国纶基金教授 (经济学)、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留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他主要的研究工作涵盖金融学理论、金融社会学、经济史、新兴市场、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等课题。获得包括格雷厄姆•都德奖(2013) 、Pacesetter研究奖(1999) 、默顿•米勒研究奖(1994)、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研究奖(1994) 等奖项。他是中国证监会国际顾问、中国民生投资公司全球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石油股份公司、交通银行、诺亚财富独立董事。他也是Zebra Capital Management 的三位创始合伙人之一。
(WISE2016MA 张炜欣 WISE 鲍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