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洛林教授在宏观中心开讲“俄罗斯的历史与现状(下)”

 

413日,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特聘顾问、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洛林作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CMRSeminar第三讲,发表题为“俄罗斯的历史与现状(下)”的报告。讲座在经济楼N302举行,由宏观中心副主任龚敏教授主持。

 

承接上次同一主题报告的内容,王洛林教授着重介绍了苏联时代和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和政策选择。认为苏联时期的经济政策可分三个阶段:一是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二是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苏联模式的形成,三是二战后的苏联的经济调整。

 

在战时共产主义无法适应当时社会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1921-1928),其主要内容包括征收食物税,允许少量土地出租,允许国家资本主义,以及允许自由贸易等。

 

列宁去世后,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对小农经济的让步,若继续推行,将导致资本主义的复辟。根据斯大林的构想,苏联开始走上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道路,由此逐步形成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带来重大影响的“苏联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1)以尽量高的速度实现工业化;(2)在所有制结构上力求单一化,推行全民所有制;(3 在管理体制上高度集中化和行政化,限制商品经济发展,排斥市场机制;(4)在经济结构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落后甚至停滞,三产比例严重失调;(5)在经营方式上以粗放经营为主;(6)对外封闭,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基本隔绝。

 

王教授指出,在资源丰富的前提下,推行苏联模式对于短时间内集中力量发展大项目,的确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从长远看却存在很大的弊病:首先,它限制商品经济发展,排斥自由竞争,打击市场经济;其次,它带来高度集中化、行政化的命令经济;第三,它导致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农业和轻工业遭受严重打击,产品供应困难;最后,粗放式的经营带来了原材料的严重浪费。

 

源于上述弊端,二战之前和二战期间推行的苏联模式本应在战争之后即告终止,遗憾的是,苏联在二战后仍然继续推行这一模式。更糟糕的是,在斯大林于1953年去世后,由于政治体制、经济思想等各方面原因,继任的历任苏联领导人虽对苏联模式有所调整,却从来不曾克服该模式的根本弊端,也即,他们均继续排斥商品经济。这就不可避免地将苏联一步步引向最终的解体。

 

谈及苏联解体之后的俄罗斯,王洛林教授概括说,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1991-1999)实行的是寡头资本主义,而普京时代(1999年以来)的俄罗斯实行的是国家资本主义。应当说,私有化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推行,使俄罗斯经济阔别了过去僵化的命令经济模式,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就,但也经历了不少挫折。为了克服叶利钦时代形成的寡头经济的弊病,普京政府采取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重新建立了许多大型国有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稳定社会秩序方面取得了就良好效果。不过,在经营方式上未能提高集约化水平,在经济结构上过分依赖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这些问题仍是普京政府应当正视并应着力加以解决的。

 

王洛林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生动有趣,让师生们受益匪浅。

 

(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魏建平  崔庆炜)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86 592 )2186183
电子邮箱:jjcw@xmu.edu.cn
通讯地址:中国福建厦门大学经济楼
邮政编码: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