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佟家栋教授做客国际经贸名人论坛第177讲

6月3日上午,南开大学副校长佟家栋教授应邀做客国际经贸名人论坛第177讲,为师生们带来一场题为“逆全球化与双边合作”的学术报告。讲座由彭水军教授主持,众多经济学科的师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2008年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的艰难复苏,引发了国际经济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倾向,人们普遍担心,世界向何处去?贸易战,封闭,以邻为壑,世界经济陷入长期的倒退?还是新的合作?佟教授指出,人类经历了两波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第一波经济全球化浪潮发生在1820-1913年之间,第二次经济全球化浪潮发生于1950-2008年;同样,两波经济全球化也发生了中断,第一波经济全球化由于战争(1914-1918年)、国际市场“以邻为壑”贸易保护盛行(20世纪20年代)、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而发生中断;第二波经济全球化由于金融危机、国际贸易的大幅度下滑、经济增长大幅下降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而中断。
佟教授重点分析了第二波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和中断的原因,并且指出美国作为第二波经济全球化的引领者,同时也是阻碍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力量,美国不仅反对多边主义也反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欧洲,劳动力要素的所有者也强烈反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二波经济全球化的中断暴露了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收入分配不均导致的金融产品过剩以及物质产品需求的局限,并且世界经济长期的低速增长显示出相互制约的全球经济难以走出困境。此时劳动力要素所有者的直观选择是逆全球化。
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工业化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他们获得了资金、就业机会,加入了全球价值链,得到了贸易自由的市场,使收入水平上升,并且获得了发展资金的积累,虽然存在众多的风险,但是实践证明:对于尚未完成经济工业化的国家,生产和投资的自由化,经济全球化是发展中国家获得外部资源,减少资本积累所花时间的捷径;当他们的生产要素尚未得到充分使用时,建立在生产和贸易基础上的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要素,甚至全部要素的根本利益是高度一致的。发展中国家需要沿着经济全球化的道路继续走下去。
佟教授在考虑经济全球化中断的出路时指出,第一波经济全球化中断之后,人们认识到需要和平发展和有助于经济迅速恢复的制度环境,于是后来成立了GATT、IMF、World Bank。第二波经济全球化中断以后,人们表现出对全球经济稳定和恢复的强烈渴望。目前,几乎所有的国家所担心的不是逆全球化,而是担心逆全球化可能重演第一波经济全球化中断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如战争、金融崩溃、社会不稳定以及恐怖主义等。
最后的结论是,从人类历史上两波的经济全球化的比较中得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来源于市场带来了要素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中断则来源于对市场重新分配的要求和局限。第二波经济全球化的中断来源于要素从全球化中获得利益的巨大反差。逆全球化是全球担心的发展态势,而对于新的出路选择上,发展中国家希望继续经济全球化或者有限全球化,而发达国家则希望实现合作双赢的结果,实现双边合作。对于国际经济新秩序,佟教授指出,这还需要一段“休养生息”的时间。
在提问环节,出席讲座的老师和同学们对有关逆全球化和我国的战略选择问题与佟教授进行了探讨。佟教授幽默风趣的解说与深入浅出的剖析,展现了其渊博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给师生们带来了一场思想上的盛宴,使大家受益匪浅。
(国经贸系 王利杰)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86 592 )2186183
电子邮箱:jjcw@xmu.edu.cn
通讯地址:中国福建厦门大学经济楼
邮政编码: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