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由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主办,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承办的“2017中国金融科技高峰论坛”在厦门大学经济楼N302召开。
伴随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和发展,金融与科技结合的趋势日趋明显。金融产品及金融工具与高新技术的结合正在催生各类新兴的金融服务,并将深化金融的内涵,拓宽金融的外延。本论坛旨在为研究金融科技的专家学者和进行金融创新的业界精英提供一个开放的、高效的交流平台。
论坛开幕式由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系主任郭晔教授主持。首先,郭晔教授介绍了厦大金融学科的悠久历史,并从师资背景、科研方向与团队建设方面作了简要阐述,介绍了厦大金融学科在洪永淼教授的带领下,在国际化、产学研、政府智库建设方面所做的贡献。其次,她总结了2017年3月参加台湾科大金融科技会议的感触,阐述了当前金融与科技结合趋势的重要性。最后,她向参加本次会议的学界、业界、政界的各位代表表达了诚挚的谢意。
美国康奈尔大学与厦门大学洪永淼教授为论坛致开幕辞。他首先代表两院以及邹至庄经济研究中心对参加本次会议的嘉宾表示了欢迎与敬意,并就厦大经济学科从事金融方面研究与教学工作进行了介绍,阐述了厦大经济学科与金融科技的紧密联系,并借此机会诚挚欢迎更多的优秀人才能够来到厦大经济学科。他表示,希望借助厦大金融学科搭建的平台,让各位学界、业界、政界的专家们有更深入的交流,在产学研方面可以产生更多思想的火花,推动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为期一天半的论坛中,主办方邀请了境内外知名高校的金融专家学者以及国内著名金融科技公司的业界精英,共同探讨金融科技的最新发展和创新趋势。
在厦门大学特聘教授、经济学院副院长朱孟楠老师的主持下,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秘书长、研究员温信祥以“数字货币的兴起和展望”为题,拉开了论坛主题演讲的序幕。温信祥博士从2013年开始研究数字货币,他表示,虚拟货币在中国已经经历了几次名字的变更,但不变的是科技和金融的关系。他以ICO为例介绍了虚拟货币的运作与募资方式,并详细比较了ICO与IPO的区别,指出了ICO可能存在的缺点,比如牵扯的资金面巨大,容易逃避监管等。因此,他认为,各国对ICO未明确表态,未来政策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紧接着,温信祥博士从货币形态演变历史的角度进行反思,首先从货币形态、先进技术和某一阶段的主导产业三方面来展示了资源和技术对货币形态的影响,然后从匿名性、交易方式和资金转移速度等多个方面比较了现金、电子货币和虚拟货币之间的区别,从而说明了货币形态对金融形态的影响,得出了“科技发展决定了货币的形态,货币的形态决定了金融的形态”的结论。此外,温信祥博士还着重比较分析了电子货币和虚拟货币的异同,从交易媒介、记账单元和价值存储等各方面讨论“虚拟货币是否是货币”这一话题。他认为,虚拟货币与其背后的区块链技术同时对政府机构和商业机构提出了挑战,美国、欧盟、中国和日本这几大经济体,分别实行了三种不同的监管模式,哪种模式最好,目前还不好下定论。最后,温信祥博士对未来货币形态进行了展望:法定货币与私人货币并存;传统钞票与数字货币并存;发行与监管并存;清算与监管并存。
随后,台湾科技大学财务金融研究所教授刘代洋为参会人员带来了题为“台湾金融科技发展的个案研究”的主题演讲。他表示,金融科技是一个跨领域的产业,此次金融科技论坛与会人员专业背景的多样性正体现了这一点。但金融创新的目标依然是金融,最好的状态是在公司之外设立金融创新机构,防止公司之内内部竞争阻碍金融创新。紧接着,刘代洋教授从保险,支付方式,群众募资,网络借贷,区块链五个方面分别选取了台湾五个最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个案研究,包括国泰人寿保险公司以及募资顾问机构flyingV的个案。刘代洋教授以国泰人寿保险公司的创新产品为例,赞赏其以保费回馈为激励、鼓励被保险人进行健康行为的机制,强调了未来保险业科技趋势:以顾客为中心,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但同时刘代洋教授也对该机制的盈利性和可持续性表示了质疑。他认为,台湾金融业与大陆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监管过于严格,抑制了金融创新。最后,刘代洋教授表示,金融科技的发展一定是跨领域的,需要不同专业人员的共同促进,他十分期待并支持两岸学术在今后的深度交流。
在第二部分的主题演讲中,台湾淡江大学财务金融系教授、两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林苍祥以“数据科学与机器学习正颠覆股市吗?”的疑问,开启了自己的主题演讲。他首先用了一个案例来说明数据科学与机器学习确实正在颠覆股市,只是颠覆程度问题。新法规与ICT(信息、通信和技术)共同打造了股市新乾坤,日益发展的IT行业使股票交易速度越来越快,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证交所的主要收入,也在发生着颠覆式的转型。比如,伦敦证交所的股票交易只占总收入的10%,其最大的业务之一是店头式的衍生品交割结算,此外,信息服务和金融指数带来的手续费收入也十分之高。随后,林苍祥教授又以AlphaGo为例,阐释数据科学与机器学习算法正在变得越来越强,而将类似的技术,运用在金融市场中,同样也会颠覆传统股市的运作模式。如今,不少华尔街的企业也都在积极投入发展AI(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他认为,数据科学与机器学习确实在正颠覆传统股市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接着,厦门市金融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丘筱文针对“金融科技与金融逻辑”的主题,从科技金融与金融科技、技术革命浪潮推动金融创新、金融逻辑呼唤金融科技三个方面进行了独到的阐述。丘筱文首先抛出一个疑问:科技金融是否等于金融科技?他认为目前,科技与金融的结合还远远不够,科技力量还没有充分理解金融的特殊性和金融逻辑。但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以及各种科技不断应用在金融领域,科技金融正在改变金融理念、服务场景、平台、供应链、风险管理。随后他提到,20世纪以来,IT+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使人类智力放大了千百万倍。中国BATJ、硅谷的科技创新、华尔街的兴衰、世界经济秩序的重构、经济效率和秩序催生了金融科技的进一步发展,金融科技反过来也对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科技与金融互相需要、科技是推动和实现金融创新的工具。最后他表示,金融逻辑呼唤金融科技。杠杆逻辑,资本逻辑,风险逻辑,市场逻辑,大数据逻辑,这些都亟需金融科技的发展,需要科技的保障。
短暂茶歇过后,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院长李建军进行了题为“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历史视角分析”的主题演讲。
针对科学技术对传统的金融业产生的深厚影响,李建军教授提出了一些相关问题:金融科技发展的规律是什么?技术推动的金融创新的边界在哪里?创新如何实现平衡?他谈到,从电报时代开始,随着技术的进步,金融也开始逐渐发生变化,这过程中技术进步与金融发展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有了技术进步之后,银行逐渐有了自己的电子化系统,并进化到网络银行,在云技术出现之后,互联网金融开始蓬勃发展,机器深度与交互学习使得金融可能会进入智慧金融。这很好地说明了未来的金融科技趋势是人机互动,这个世界的资源将被更加智慧地配置。从制度角度出发,李建军教授谈到了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的平衡。科技首先改变了金融的模式,但是同样也增加了金融脆性:资本逐利、市场敏感。这时候就需要金融制度促成金融创新与金融科技发展的平衡。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余乐安教授则从“大数据信用评价与大数据征信研究”的角度出发,解读我国征信系统的建设。余教授认为,大数据信用评价与大数据征信研究是风险管理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环。中国从1981年开始发展征信系统,建设历程历经三十多年,已经有了完整的规划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当前需要克服技术手段,完成规划内容,达到规划目标。他阐述了征信工作的基本流程及征信系统的产业链,并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征信系统建设的现状。英美的主要模式是市场主导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框架清晰,分工明确。欧洲则为政府与央行主导的模式,日本是会员制的主导模式。中国从2004年启动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开始,截止到2014年,央行个人征信用户达到了8个亿。但是目前的第三代的征信系统依然有不少问题需要改进,需要向欧美地区学习。余教授谈到,当前我们看到的大数据征信数据库,采取了众多指标来对个人和企业信用进行评分。在他看来,大数据评分未来的新指标体系可能包括:传统金融行为、个人基本情况、网购交易数据、个人关系数据、社交网络行为、社会公共行为、通信账单数据和互联网金融数据这八大数据维度。
1日下午,金融科技高峰论坛举行了以“数字货币、区块链”和“人工智能”为题的两场圆桌讨论,来自政界、学界和业界的代表们济济一堂,精彩互动,激荡思想火花。
明日,论坛还将迎来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教授、常务副院长陈学彬的“程序化交易的发展趋势”主题演讲,及两场圆桌论坛,讨论议题将分别围绕“量化金融”和“大数据与风险管理”展开。
金融科技所带来的创新性方式正在为金融企业创造勃兴的利润增长点,成为企业趋之若鹜的创新事物。与此同时,金融科技的兴起亦对金融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必须兼具金融与技术的双重背景,或是金融团队必须兼具金融与科技人才。创新与人才问题能否解决将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的发展,同时也意味着金融监管当局需要更高的技术和更强的能力去适应不断变化和不断提升的金融业态与金融结构。本届2017中国金融科技高峰论坛论坛将推动学术观点与业界做法的碰撞与融合,为我国金融科技发展提供可行的发展方向指引和创新做法指导,并进而能形成一个探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常规化交流平台和合作机制。
(WISE 林安语 2016PhD 黄振 2016MA 舒中桥 蔡京 黄文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