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在经济楼A501,经济学院青年教师李嘉楠博士借助两篇经济学论文和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两个历史事件的分析,为“拔尖计划”的学员们讲解了经济史研究对于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李嘉楠首先用两篇论文作为引子,介绍了历史研究与经济学研究之间相互印证的关系。第一篇论文“Lucky to have a sister? The effects of unmarried sister on brother outcomes in ancient Chinese family”(丁峰)通过分析由清代辽宁省八旗的户籍登记记录形成的面板数据,得出当时家庭中未婚姐妹作为家庭公共品的提供者(public goods provider),会影响家中男性成员生育决定的结论。认为这与中国儒家文化体系下集权式的家庭结构或宗族传统是互为印证的。第二篇论文“财政激励与司法行为:来自对腐败官员经济惩罚的证据”(孙圣民)则提出一个地方司法投入越低,在判刑时越倾向使用财产刑罚的观点。而这一结果在清朝和珅革职入狱的故事中亦可见一斑。
通过这两篇论文,李嘉楠启发同学们注意用探索性的眼光去观察历史,因为历史上的现象和数据对经济学问题的分析和检验具有特殊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讲,经济学研究的本质就是在研究过去(事实),因此可以说不存在历史与非历史的区别。而且,所总结出的规律性,大都可以由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制度偏好等等来解释。
最后,李嘉楠用对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大跃进”和“大饥荒”的分析,引导同学去思考历史事件背后的经济机制。他认为,这段时期从客观经济角度去分析,有助于了解当时具有某种强制性的集体生产的情况。但是,对于“大饥荒”的解释,要注意其不同于马尔萨斯理论的体制性因素。
在李嘉楠老师的讲解结束后,在场的同学们积极地参与了对相关问题的讨论。
(“拔尖计划”学生 柯晓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