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颖刚教授论文相继被国际一流期刊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和Real Estate Economics接受

  

近日,厦大经济学科教授周颖刚与香港中文大学陈家乐教授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校区杨坚教授合作的论文“Conditional Coskewness and Safe-haven Currencies: A Regime Switching Approach”,被金融学领域的国际一流期刊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正式接受,即将刊出。

 

2008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之际,恐慌的投资者抛售股票转而购买低风险的政府债券,美元和美国的国债市场更成为一个“避险”的天堂。因而,研究金融危机下跨市场风险对冲和大类资产配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政策意义。在这个领域,周颖刚及其合作者深入研究了美国和英国的股市和它们的国债市场在过去150年间的相关性和非线性效应的定价机制,分别发表在Management Science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等国际权威和一流期刊,指出“避险”资产具有双重对冲的功能,不仅对冲其他资产价格下跌的风险、而且对冲其他资产波动性上升的风险,因此具有较低的收益。这些创新成果受到学界(如欧洲金融学会前任主席、伦敦商学院教授Elroy Dimson)的关注和好评,并被写入学者和业界高管合作的专著Country Asset AllocationQuantitative Country Selection Strategies in Global Factor InvestingZeremba and Shemer, 2017, 帕格雷夫麦克米兰出版社)。

 

周颖刚教授等在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即将刊出的文章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上述实证研究框架,将货币作为一个大类资产,与国际股票市场构成一个分散化的资产组合,一个国家货币的收益率由汇率的变化和利差两部分构成,后者通常是投资国和融资国的国债收益率之差,这样就涉及到股票、国债、外汇三个市场之间的跨市场关系及其定价机制。该论文发现三大避险货币(美元、瑞郎、日元)具有对冲全球金融市场风险(波动性)上升的功能,并因此具有较低的预期收益,其定价机制符合偏度偏好的观点,而不是相反的因果关系(即低利率使之成为国际避险货币)。

 

此前,周颖刚教授与原香港金融管理局经济学家王红林博士和美国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余凡教授合作的论文“Property Investment and Rental Rate under Housing Price UncertaintyA Real-Options Approach”,在线发表于房地产经济学领域的国际权威期刊Real Estate Economics,即将正式刊出。

 

传统的观点认为资产泡沫不需要监管,因为它不会影响通货膨胀。金融危机后,资产泡沫被纳入用宏观审慎监管的范畴,区别于以货币政策调控通货膨胀。周颖刚教授等在Real Estate Economics发表的文章从理论和实证上说明资产泡沫可以直接传导到通货膨胀的机制,因为房屋具有耐用消费品和投资品的双重属性,房价泡沫可以拉动房租上涨,造成房租通胀,由于房租在物价指数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房租的通胀可能传递到物价指数的通胀。

 

在方法创新上,周颖刚教授等突破了房地产研究的传统框架,不是简单地认为房价是未来所有房租的折现,而是将等待期权(waiting Option)理论拓展到家庭和个人的房地产投资,作为一体化资本市场的一部分,房产市场比较容易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房价的不确定性将影响到买卖两方的投资决策,买房者(租户)拥有一个对房价的看跌期权(put),卖房者(房东)拥有一个对房价的看涨期权(call),进而影响租房市场的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即房租。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周颖刚教授及其合作者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政策含义,即双支柱调控框架不是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各管一块,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央行应该将资产泡沫纳入其货币政策的范畴,防止房价过快上涨和过快下跌,减少其不确定性对租金从而通胀的影响。

 

(经济学院  崔庆炜)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86 592 )2186183
电子邮箱:jjcw@xmu.edu.cn
通讯地址:中国福建厦门大学经济楼
邮政编码: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