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下午,厦门大学经济学科组织了“当前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机制与理论创新”(在线)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的背景是在最近一个月时间里各界关于“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大讨论:在当前宏观经济遭受新冠疫情冲击的背景下,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等“更加积极有为”的积极财政政策推进实施,引发了各界关于财政赤字是否应当货币化、财政赤字货币化利弊以及现代货币理论的激烈讨论。参与线上研讨会的嘉宾有:赵燕菁、周颖刚、刘晔、薛涧坡、牛霖琳、金昊、廖谋华、刘鼎铭。研讨会由薛涧坡教授主持。
首先,赵燕菁教授阐述了信用货币的层级结构,即“根”货币、央行货币以及银行货币,并以此为基础论证了在信用货币机制下,央行货币超发只会导致资产价格的上涨,而不会出现通货膨胀。同时,赵燕菁教授还指出相比政府财政赤字,更重要的问题在于政府的资产端,即政府是否能够创造有长期收益的投资项目。
金昊助理教授通过一个简单的跨期政府预算约束分析了可能的赤字融资方式,并强调了政策预期的作用。他认为最优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组合的决定需要考虑经济中的扭曲和摩擦以及各种形式的异质性,并在设定合理的政策目标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量化。
周颖刚教授回顾了主流的货币需求和供给理论,认为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有必要论进行创新,最新的文献将政府融资与公司融资进行类比,认为国家的股权即其发行的货币和以本币发行的主权债,从这个角度看财政赤字货币化本质上是股权融资,而公司金融理论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讨论融资顺序,对中国的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有借鉴。
刘晔教授对讨论中涉及的货币层次和类型、债务融资和货币融资、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时也指出,在应用西方货币理论进行分析时,也要充分考虑中国在财政和央行关系、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关系、地方政府的资产管理职能等方面的国情和特殊性。
薛涧坡教授认为可以采用实证方法进一步论证通胀率由“根”货币决定而资产价格由信用货币决定的观点,认为金昊助理教授提供的基础研究模型是研究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机制的一个规范框架,能够纳入更多现实因素,得到更有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廖谋华助理教授强调,目前美国铸币税只占GDP的0.2%,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美国并不存在一个通过发行货币来为财政赤字融资的体系,由此也得不出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不会带来高速通货膨胀的结论。我国目前中央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只有3%左右,因此,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的一个可能的方向是通过发行货币来购买地方政府债务。这种做法显然会带来严重的预算软约束问题。而且,目前理论上无法证明,实践上也没有证据表明,这种做法不会带来严重通货膨胀和社会问题。
针对上述几位老师的发言,各位参与研讨会的老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此次讨论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启发老师和同学对相关问题作出进一步的研究与更深入的思考。参与发言与讨论的老师将以文字形式整理个人观点,以落实会议研讨成果,形成厦大观点,陆续发布。
(经济学院博士生 熊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