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博士论坛第八讲顺利举行

 

425日下午3:00,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国际贸易博士论坛”第八讲在经济楼A501举行。本次论坛的报告者为洪丽明和张文城两位国际贸易学专业的博士生。论坛由杨曦助理教授主持。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彭水军教授、张少军副教授等老师以及本系博士生参加了本次论坛。本次论坛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国际贸易学专业2011级博士生预开题。洪丽明和张文城博士生先后报告了博士论文的研究进展。

 

洪丽明的博士论文选题为“贸易自由化背景下的战略性环境政策:理论及中国的战略对策研究”。其现实背景是,各国经济日益开放,传统贸易保护政策的使用逐步受到WTO等多边贸易规则的限制,而环境政策逐渐被作为替代性、隐蔽性贸易政策。由于这种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涉及不同国家、不同企业以及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博弈,因此具有明显的策略性质,被称为战略性环境政策,该领域研究的主要工具为博弈论分析。战略性环境政策的使用不但具有经济效应,还具有环境效应,对贸易双方乃至全球的福利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当前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倍受关注,而碳关税等新型贸易-环境政策不断出现的背景下,研究战略性环境政策的经济、环境效应及其对中国贸易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介绍了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之后,洪丽明博士生简要梳理了该领域的代表性研究和前沿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博士论文的研究思路。洪丽明博士生从管制者策略、生产者策略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三个方面介绍了其博士论文拟进行的拓展研究。最后,洪丽明博士生说明了论文研究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点,并向在场老师寻求建议。

 

张文城博士生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全球化背景下碳排放的区域转移效应及其中国碳减排责任研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商品生产和消费往往存在地理分隔,由此一国的消费活动会通过贸易影响另一个国家的能耗和碳排放。近年来,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对发达国家的商品出口快速增长,这虽极大推动了经济增长,却也带来沉重的资源环境成本,重要表现之一就是近年来能源和碳排放快速增长。中国更成为能耗和碳排放第一大国。相反,发达国家通过把能源密集型生产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并从后者大量进口来满足了国内日益膨胀的消费需求,同时减少国内的能耗和碳排放。因此,国际贸易背后的资源环境负荷区域转移对各国尤其是经济外向型特征明显的国家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以及国际环境责任分配具有重要的影响。张文城博士生的博士研究拟结合国际贸易和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建立数理模型对这种碳排放区域转移效应的发生机制进行分析,然后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对碳排放区位转移规模、区域和部门流向进行比较系统的评估,利用结构分解分析考察这种转移的驱动因素,采用结构路径分析识别比较严重的碳排放转移路径,之后拟采用CGE模型对相关政策变动对碳排放区域转移的影响进行模拟研究。在经验评估的基础上,张文城博士生将尝试构建经贸易调整的、同时考虑生产者和消费者责任的国家碳排放核算方案,促进国际碳减排责任分配的公平性。最后,张文城博士生报告了其博士论文经验研究部分最新的研究进展。

 

在洪丽明和张文城博士生报告过程中,在场老师和博士生不时就报告内容提出了一些疑问,现场气氛热烈。报告结束之后,彭水军教授、张少军副教授、杨曦助理教授三位老师对两位同学的博士论文研究内容、结构设计以及一些技术性问题进行了评论,提出很多富有建设性的建议。林娟等博士生也与两位报告者就某些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最后,杨曦助理教授对此处论坛内容进行了总结,国际贸易博士论坛第八讲顺利完成。

 

(国经贸系)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86 592 )2186183
电子邮箱:jjcw@xmu.edu.cn
通讯地址:中国福建厦门大学经济楼
邮政编码: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