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经院老师】润物无声存厚德 雨润琴书忆师恩——记李维三老师二三事

 

在三十多年前的那个凤凰花季,我从财政金融系修满毕业了。说起与李老师的相遇真算得上是一种偶然。毕业前我原打算到实务部门工作,后来财金系的沈书记找我谈话说要我留校在系里当辅导员,当时我虽不是十分愿意,但要服从组织分配也就收起了自己原先的打算了。可刚过没两天,沈老师让人通知我到经济学院院办去。说是李书记要找我谈话。我十分忐忑,不知为什么会李维三老师要找我。我回忆起自己那段时间的表现,总觉得自己没干啥坏事。那天下午我应约到了经济学院。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李老师,他个头不高,衣着朴素。他让我坐下后,告诉我院里决定让我留校,在经济学院分党委办公室工作,要服从组织分配,过几天就去上班,先熟悉一下工作。他的语气坚定而不容申辩,我当时不知怎么的,啥也不会说了,只说了一句:知道了,那我回宿舍了。也许正是这种偶然,成就了后来那一段师生的缘分。

 

现在离开学校到金融单位工作一晃已是20多年了,时常想起那段辛苦但又简单快乐的时光,对母校总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也时常想起师长的教诲和关爱,想起同事们的许多故事,这些都时刻温暖着我。其中李维三老师就是一位亦师、亦长、亦友的人生导师。

 

李老师对工作认真而执着,讲质讲量还讲效率。最让人敬佩的是工作中有主见、有担当,十分关心人、爱护人。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有这么几件事:

 

当时经济学院刚成立不久,我记忆中80年代初在大学内设学院是为数不多的创新。学院初设时在学院的管理架构、师资、教学、科研、系科专业平衡协调方真可谓千头万绪。李维三老师是学院的党委书记,肩上的担子很重。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研究工作的会一开就是几个小时。还要找各系的领导和老师们谈话,布置工作,协调不同意见。基本没有准时下过班。他的身体经历文革的摧残,落下了不少毛病,但也硬顶着,从不肯耽误工作。也从没听他叫过一声苦和累,那种坚韧的精神令人敬佩。为了经济学院的建设和发展,院领导们一同议决一项又一项的方案,推行一项又一项的改革措施,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奔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办好经济学院。

 

学院在青年教师队伍培养上着力尤多。当时学院初创,系科分设,专业增加,使得本来恢复高考后教师队伍短缺的矛盾更加凸显,李书记和院领导都十分焦急。若教师队伍青黄不接、缺丁少卯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势必影响学院的科研、教学,影响学院建设和发展。记得那时李维三老师经常同葛家澍老师、邓子基老师、钱伯海老师、吴宣恭老师、余绪缨老师、郭志发老师、王洛林老师多次开会商议。有时开会到很晚才能结束。院里最终决定对教师队伍的充实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即设法调入一批,下力气自己培养一批。调入的寻求马上能顶得上,培养的要立足长远重点培养青年教师。此后有许多优秀的人才调入了经济学院。当时学院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原则上应留校,补充教学力量。用李维三老师的话说,要有母鸡,才能带小鸡。今天想起这句话真是话糙理不糙!

 

紧随其后,学院又启动了西达项目(加拿大达尔豪西大学与厦门大学联合办学项目),重点培养青年教师人才。李老师在这个项目上的倾注了许多心血和精力。从预备人才选拔,到集中英语强化培训班,学员们的学习、生活和日常表现他都亲自过问。我们都要定期向他做汇报,尤其是强化班的教学效果,几乎三两天就过问一次。一次培训班学员打架,后来按规要取消出国培养资格。

 

李维三老师考虑了两天之后,还是决定要我们找双方谈话,写出深刻检查,并给予严肃的批评教育。他亲自查看了两位学员的检查后,还是决定让他们继续参加出国培养项目,出国深造。事后,他曾对我说:年轻人,血气方刚,容易上火。认识到了就好,让他们去学习吧。这件事不仅使参训者深受感动,也使我们深受教育,看到了领导爱才惜才之心。后来西达项目很成功,一批批学员学成归国,回到厦大,大大充实和提升了经院的教学科研力量,提高了厦大经院的影响力。参与项目的许多人,如今也已成了教学和科研中坚力量。作为一名经历者和见证人,我更加深刻地看到了李维三老师和当时的院领导们的那份责任感;那种非把经济学院办好不可的坚定意志。今天我们回首那段创业经历,看到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的发展壮大,教学科研力量的兵强马壮,真是多亏了当时李老师他们的坚持与努力。

 

第二件让我印象深刻的事,发生在我到经院工作的第二年。当时因为院内老师们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学习钻研新知识、新专业的热情很高。但碰到了一个困难,那就是缺乏专业工具书和专业书籍。为了鼓励大家的专业学习热情,学院领导经研究决定给经院教师发放一定份额的购书补贴,用于专业书籍和工具书的补充购买,凭新华书局购书发票报销。说实在的,今天大家可能认为这不是什么事,但那时对我们大家来说可是件大好事,尤其中青年教师,大家工资收入低,经济上还是有压力。我们大家几乎是蜂拥到新华书店购买了词典、辞海、外语书、专业用书等书籍。可好事没过多久,校内就有了不同的声音,要求纠正这一做法。李老师和其他领导据理力争才把这事给平息了。平息后的一天下午,李维三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交给我一封信一样的东西。对我说:送到校部去,这是我的检查。给老师们买书的事是我定的,我承担责任。我当时就有点傻了,我说:这事不是集体讨论过吗?”他笑了一下对我说:叫你送去就送去,难道要我自己去送……”30年过去了,每每想到这件事,不仅令我感慨万千,更多的是一份尊敬。事虽不大,但从一侧面反映了一个人的宽厚与担当。事后,他从未提及此事,恐怕除我外,院里没几位老师知道他承担了全部的责任,也没人知道他并没有用这笔钱买过一本书。今天我看到当时添的书籍,静静地站立在书架上,我就像又受到一次教育,沐浴一次师恩。

 

还有一件事是关系我自身的学习成长的事,它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李维三老师作为师长的温暖人心的故事。在工作之余李老师时常关心督促我的英语学习。所以几乎每天晚上(除周末晚上外),我只要不加班,就在办公室学习英语。当时条件差,我们留校的五位老师住一间房。所以只能去图书馆、教室学习,我就在办公室里学。他每天晚上散步时都会绕到办公室来看看,有时同我聊几句。但从不久待,十分钟内他就走了。有一天晚上,我大约记得天下着小雨,我照旧在自学外语。心想今天下雨估计李老师该不会散步了。可就在比平时晚十分钟的时候他出现了,两手拎了很多东西。他把东西放在桌上,对我说:这台三用机(收录机)送你学英语,还有20盒英语学习的磁带,是旧的,我孩子学习用过的,他考到国外去深造了,这些给你学习用。我当时十分感动,连谢谢两个字都忘了说,只说句我一定认真学习。从这些点点滴滴中我更深地领悟了李老师常说的教书还要育人,不能只教书不育人的深一层含义。

 

尽管时间已过去了二三十年,当初那份感动仍然深藏于心,那份温暖不曾忘怀,那份记忆弥足珍贵。凤凰花开了谢,谢了又开,许多的往事已如云烟般淡去,但对母校的那份牵挂和思念却更加深切;对恩师的感动和敬佩却不曾随红砖绿瓦的老去而褪色。李老师,我们不只在凤凰花开的季节想起您……虽然在许多年前恩师已乘鹤远去,但您不会孤独,您和我们之间仍有一份情愫用记忆紧紧相连!天堂之上您仍旧听得到厦大学子琅琅书声,闻得到芙蓉湖畔的阵阵墨香。

 

(朱晓平)

 

作者简介:

朱晓平,男,1961年生,19791983年就读于厦门大学经济系财政金融专业;现任中国工商银行(澳门)有限公司董事长。

 

(本文转自《我的厦大老师》一书,林东伟主编、詹心丽副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9月)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86 592 )2186183
电子邮箱:jjcw@xmu.edu.cn
通讯地址:中国福建厦门大学经济楼
邮政编码: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