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下午,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金融系的特聘教授Jun-Koo Kang受邀做客南强学术讲座,在经济楼N303为师生们带来一场题目为“家族企业与公司价值:来自利益相关者和员工关系的证据”("Family Business and Firm Value: Evidence from Stakeholder Relations with Employees")的讲座。讲座由周颖刚教授主持。讲座开始前,WISE副院长陈国进教授为Jun-Koo Kang教授颁发了南强讲座纪念牌。
讲座伊始,Kang教授介绍了研究背景:相关研究表明,在美国,家族企业的表现是很出色的,而且能解释有其他潜在途径影响家族企业创造价值的证据很少。因此他这篇论文从家族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和员工关系的角度分析了公司价值创造的来源。
Kang教授首先提出了问题: 家族企业是否会比非家族企业更善待员工?在员工关系上投资,是否会帮助家族企业创造价值且相对非家族企业来说获得竞争优势?答案是肯定的,这是因为家族企业相对来说更有长远的目光,且家族成员对公司的情况更为了解,这种信息优势就使得他们会愿意在员工关系上投资更多。另外一方面,股东和管理层较少的冲突,降低了管理层为激励员工关系而产生的过度投资。
Kang教授在论文中所采用的样本是1996—2010年期间美国1763家公司(40%为家族企业,60%为非家族企业)的年度数据。Kang教授提出了价值创造假说,而且最终的结果也证明了假说的正确性,即家族企业比非家族企业更容易采取友好的员工政策(提高员工待遇指数ETI);具有较高ETI值的家族企业(尤其是那些在工会关系和员工参与上投资更多的公司)具有更高的价值(采用托宾q值以及在危机期间的回报率度量)。论文还使用了财富杂志上“100家最适合工作的公司”榜单来识别企业的员工政策,结论表明在控制了内生性误差的前提下得到的结果是稳健的。

随后,Kang教授进行了实证分析的介绍。文中的员工待遇指数ETI是通过六个优势(联盟的关系,员工的参与,退休福利的优势,现金让利,健康和安全优势,其他优势)和四顾虑(工会的关系,退休福利的关注,健康和安全问题,以及其他问题)来测度。虽然在家族企业与ETI值的OLS回归中,家族企业的系数是正的而且显著的,但是仍然有一些内生性问题——遗漏变量、因果推断问题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困扰,Kang教授进行了内生性检验。他采用了DID方法、固定效应模型,对家族企业和ETI值在金融危机期间的表现进行了OLS回归,结果表明,在危机期间,家族企业会比非家族企业在友好的员工政策上投资更多,而且不会采取裁员政策。
在考察家族控制和ETI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时,Kang教授使用了工具变量法,以公司员工中来自施行《工作权利法》的州的比例作为工具变量。结果依旧表明家族企业倾向于实施友好的员工政策,进而使得公司拥有更高的价值。文章对此的解释是,对工会以及员工参与的投资驱动了友好员工政策对家族企业价值的正效应。
在讲座期间,我院老师多次就内容和Kang 教授进行探讨。在提问环节,同学们向Kang 教授提问了有关中国的家族企业未来发展的问题,Kang教授进行了细致的解答。
(WISE 黄诗娴 2015MA 苏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