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下午,浙江工业大学首批“运河特聘教授”陈昆亭做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CMR)Seminar 2017年第四讲(总第206讲),在经济楼D235为师生们做了一场题为“金融经济周期理论前沿”的讲座。
在概述经济周期理论的基本思想方法之后,陈昆亭教授介绍了金融经济周期理论(FBC)的发展背景。他指出,1980年代初实际经济周期理论(RBC)的兴起,一度赢得了众多学者的支持。之后在与凯恩斯思想的吸收和融合中,从RBC模型发展中出广义周期理论(GBC)。后因金融危机的发生,学界开始将金融因素纳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框架中,金融经济周期(FBC)理论由此产生。陈教授还对FBC理论的基本内容、研究方法和代表性文献进行了介绍。
关于金融经济周期研究领域的问题与发展方向,陈昆亭教授列举以下几个方面:行业发展风险及其影响金融部门内部系统性风险机制;行业风险诱发金融部门系统性风险机制;外部冲击诱发金融部门系统性风险机制;金融系统操作管理层面问题-微观机制;金融因素影响长期经济增长趋势性;金融、货币政策的中长期效率效果;等等。
最后,陈昆亭教授以利率冲击的周期与增长效应为例,从多个角度解读FBC理论的应用。首先,利率扭曲有两层含义:一是现实经济中政策利率实际值,偏离中长期均衡自然实际利率水平;二是储蓄利率的实际值与贷款利率实际值差的程度超过均衡水平。而经验数据表明,我国经济中的确存在持续的利率扭曲现象;在建模方面,陈教授引入内生信贷需求与供给的金融经济周期模型,对模型进行创新性的设定。在模型预测方面,陈教授从实际储蓄利率负向冲击,金融市场摩擦影响和利率扭曲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说明。在机制分析方面,陈教授指出,综合来看,持续的利率扭曲是阶层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陈昆亭教授的讲座内容充实,语言通俗易懂。他详细解答了在场同学的提问,并且给在场师生留下了很多值得探讨的话题。
中心副主任林致远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讲座结束后,他为陈昆亭教授颁授了本次讲座的纪念证书以及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兼职教授聘书。
陈昆亭,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曾先后到美国、韩国留学访问。2004年到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工作,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同年破格教授、博导。2010年以甬江学者特聘教授身份引进到宁波大学,曾任商学院副院长,学位委员会委员。2013年以运河学者特聘教授引进到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理论经济学科负责人,高级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昆亭教授主要从事动态宏观经济、经济周期、增长、货币政策等方向的研究,是国内颇具有影响的中青年经济学者,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等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项目十余项。
(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魏建平 崔庆炜)